Thursday 26 January 2006

滙豐控股(2)......16

滙豐是否一隻好股票,我們換一個角度以十年時間來看,再和兩隻主要大藍籌比較(註一),《滙豐》表現仍可謂一枝獨秀:
 
1995 年 底
2005 年 底
增 長
恆 生 指 數
10073
14876
47.69%
滙  豐
39
124.5
219.23%
和 記
47.1
73.85
56.79%
新 鴻 基 地 産
63.25
75.5
19.37%
再換一個角度,時常聽別人說,買《滙豐》「只有買貴,無買錯」,如果過去在最高位買入又會如何呢?
 
歷 史 高 位
時  間
05 年 底
增 長
恆 生 指 數               18,3972000年3月        14,876
-19.14%
滙  豐               136.5004年11月        124.50
-8.79%
中 國 移 動                80.002000年3月         36.70
-54.13%
和 記                147.002000年3月         73.85
-49.76%
新 鴻 基 地産               109.5097年8月         75.50
-31.05%
東 亞 銀 行                33.3097年7月         23.45
-29.58%
以上表來看,《滙豐》比它的最高位只差約9%,若包括其間股息$5.36,真實的虧損不到5%,反觀其他股份與最高位相差的距離仍非常大,即使計入股息亦無法彌補。還有一點,現在距離《滙豐》所做高位時間只相差14個月,《和記》及《中國移動》與高位時間已接近六年而《新鴻基地產》及《東亞銀行》則超過八年半,還未到家鄉。
2005年《滙豐》的股價表現不好,是一隻落後的股份(註二),所指是股價與業績相比,《滙豐》的每股盈利及股息都有增長,但股價不升反跌,以股價推算的股東回報(TSR) 亦不理想,200636日將公佈全年業績,股東們必有期望:
1.      去年82日龐約翰預告進取 (progressive) 派息政策,將會是什麼?
2.      04年的股息增長率是10%,但派息比率由71%下降至61%05年會否回升?
3.      05年是滙豐成立140週年,會否有慶祝活動?
4.      TSR的落後表現,對管理層有没有壓力?
5.      新舊主席交替,今年股價又會如何反應?
以上都是未知之數,假若05度的年業績未如理想,我仍會繼續持有滙豐,因我相信經過十多年的併購,《滙豐》最光輝的日子還未出現…(待續)



 (註一):没有包括股息,若包括股息收益,相信滙豐的表現更出色。没有計及中國移動,因其未上巿。
(註二):很多人包括二流分析員,都誤會了「落後」的意思,「落後」是不可以與大巿或其他股份相比,如果有這種想法,你就會很容易買入像《電訊仍Fall》的股票。

滙豐控股(1)......15

2002年起,我一直持有《滙豐》,亦極力推薦給家人及朋友。它以優良管理,成為一間真正的「超級銀行」( Mega Bank),「超級銀行」的意思,就是有超越傳統銀行的能力,開創新的商業環境的銀行。(稍後再作解釋)
假若你去年買了《滙豐》,一定很失望,它的表現比恆生指數及一般的大藍籌差勁:
 
04 年 底
05 年 底
增 長
恆 生 指 數
14230
14876
1.54%
滙  豐
133
124.5
-6.39%
中 國 移 動
26.35
36.7
44.77%
和 記
72.75
73.85
1.51%
假若你03年沙士期間買入《滙豐》,也可能不會太高興,因它的表現不特別出色:
 
沙  士
05 年 底
增 長
恆 生 指 數
8331
14876
78.56%
滙  豐
79.5
124.5
56.60%
中 國 移 動
15.65
36.7
134.50%
和 記
41.1
73.85
79.68%
但《豐滙》的支持者仍然眾多,要解釋《滙豐》吸引之處,他們也可能感到有點困難,我們先從「選股四個基本條件」(註一)看《滙豐》:
1.      穏健可靠:《滙豐》面對超過330個監管機構,包括五個証券交易所及各地銀行監管組織,《滙豐》無單一大股東,管理層專業而獨立,不會出現父業子承的世襲情況。只維護大股東利益、做假賬、倒閉的機會甚微。
2.      盈利可靠:《滙豐》業務穏定,不單多元化、全球化、而其客戶又比較優質,加上《滙豐》作風保守,採用大幅呆壞賬撥備的手法令人側目,盈利中無泡沫成份。
3.      股息派送:《滙豐》非常樂意與股東分享,04年起派發季度股息,幫助股東資金流轉,此舉以股東利益出發,對本身無大利益。
4.      穏定增長:所指是盈利及股息,從下表可見《滙豐》表現出色。


1994年12月 ~ 2004年12月
年平均增長率(CAGR)
營 業 收 入
15.80%
營 業 溢 利
18.10%
每 股 收 益 (EPS)
11.80%
每 股 股 息
16.80%
總 股 東 股 回 報 (TSR)
19.30%
總 股 東 股 回 報 (TSR),基數為100 ( 95年1月2日 ) 
總 股 東 股 回 報 (TSR),是586 ( 04年12月31日 ) 
總股東回報(TSR),是《滙豐》推出的參考數值,用以量度股東每次以股息再投資,可得到的總回報,如投資者9512日以100萬元買入《滙豐》,其後每次再以派發股息再購入《滙豐》,到041231日,手上持有《滙豐》股票的總價值就是586萬。
我們換一個角度以十年時間來看...


(註一):請看051220網誌「選股基本法」。

Monday 23 January 2006

人生、投資、股票(2)......14

非常多謝大家觀看我的Blog,現時已寫了十多篇,若果你仍有興趣看下去,實在非常難得,我所講所做的,不是大部份人(包括家人和朋友)可以接受,可以接受的人,又未必認為可行,一來我還未成功,二來我的言行有點與眾不同(註一),希望繼續寫一些我曾經歷或大家也有興趣的問題,留給有心人分享:

《滙豐》是一隻穏健可靠的股票,是一隻好股票。但什麼是好股票?怎樣好?過去的「好」又是否將來仍「好」呢?為何不買《建設銀行》或《交通銀行》呢?我希望寫一篇有關《滙豐銀行》的網誌,讓大家明白我的想法。

《滙豐》雖好,但入塲費也要5萬多元,對年輕人來講並不容易,有没有其他辦法呢?長期持有是不是比短線炒賣好?股巿有上有落,為何不多賺波幅?假若長期持有,獲得可觀回報,但要鎖死一筆資金一、二十年,即使將來能發達,但又如何解決眼前急須用錢的難題?又有多少人可以有一筆多餘資金作一、二十年的投資?我相信這些難題是可以透過「孖展」解決。孖展(註二)一個像很危險的名字,但若能妙用,不單風險少,更可以讓你一邊投資,一邊享受財富,需要用四十年的工作也許只需十年時間就可以完成,孖展確是投資者的重要工具。日後再詳細討論。

除了《滙豐》,我持有《思捷》,《思捷》又有何特別之處?過去五年股價已翻了數倍,將來又會如何呢?

身邊有些朋友討厭炒賣股票,因為感覺太像賭博,今天腰纏萬貫,明天可能一貧如洗,上升了的股價,隨時又會跌下來,給人一種極不安全,極其虛幻的感覺,我們又如何在虛幻中找尋真實的財富、可以依靠的資產呢?

同大家講過一些巿塲上的謬誤,日後還想寫多一點,例如:炒落後、風險和危機、泡沫等,多一點認知未必能致富,但希望可以避開陷井、風險。除了股票,還想跟大家討論窩輪(warrant),除了二流分析員,亦想談談一流分析員如畢菲特、索羅斯等。

今日對股票以及對投資有了全新認識,但又是否真實可行?希望能與各方友好一同探索。



(註一):與眾不同,不代表可以成功,但與眾相同,就很大機會得到大多數人得到的結果。

(註二):孖展是按揭的一種,若没有按揭,有多少人可以年輕時就置業安居呢?

Friday 20 January 2006

人生、投資、股票(1)......13

上帝創造萬物,包括黃牛、馬騮、小狗及人類。
上帝對黃牛說:「你有四十年壽命,但一生勞碌,任勞任怨。」黃牛感覺太辛苦,要求上帝把四十歲的壽命減為二十年。
上帝創造馬騮,對它說:「你有四十年命,一生要東奔西跑,做戲逗人開心,馬騮抗議,要求把四十年減為二十年。」
上帝造小狗,要它跟從主人,食別人留下的食物,不得反抗,小狗不滿,要把四十年的壽命減為二十年。
最後上帝造人,要人好好享受,吃喝玩樂,一生無憂,有二十年壽命,人類非常開心,但覺時間太短,要求上帝把黃牛不要的二十年、馬騮不要的二十年及小狗放棄的二十年都撥歸自己所有。
結果人生最初的二十年很消遙,就像你今天的孩子,茶來張手,飯來張口,接著的二十年,開始工作,就要時常做馬騮戲,討老闆歡心,跟著人到中年又是一條牛命,為求兩餐也得一日一日地捱下去,最後的二十年年老無用,像小狗被人遺棄或被子女送入老人院,別人給你吃什麼就吃什麼,没要求、没選擇。
這是一個笑話,但並不好笑。

人的生命中有甜、酸、苦、辣。只是有些人的人生特別苦澀、特別辛酸,雖然香港不是什麼貧困地區,但香港人的快樂指數非常低,眼見有些朋友為了金錢、為了生活,早出晚歸,廢寢忘餐,不單休息不足,甚至影響健康,時常聽到老人家慨嘆:「年輕時用健康換金錢,年老時用金錢換健康。」

我和大家都一樣,曾感到生活的艱難和壓迫,十多年來做過不少事情,想過不少問題,都是為求早日「脫貧」,消遙生活。年青時,母親借我十多萬,讓我投資外幣,買了幾次,覺得上落太細,於是用來炒股票,不久就遇上87年的股災,88年開始做孖展,第二年(89)就遇上北京學運,學生佔據天安門廣埸,大家都非常關心局勢發展,何鴻燊在電視營幕上開出盤口,()一賠一百(若軍隊開槍),表示事情一定會和平解決,最後北京發生了什麼,香港股巿發生了什麼,而我都不用再提。這些只是一連串不幸事件的其中一二,其後工作上賺回來的血汗錢也因股票而損失不少
2002年與大姨媽的一番話後,令我有所頓悟;其後又看了數次『富爸爸,窮爸爸』,對於此書的感受是:
「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此書,得吾心矣。」
書中提到的問題,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此書不單替我整理思路,還令我了解到什麼是投資,此書還鼓勵讀者去多作參考,例如想想畢菲特、索羅斯會怎樣思考、對待同一件事情。今日我的言行雖然不是大部份人可以接受,但我真的感到我走的路越來越容易,越來越接近財務上的自由和安寧。


非常多謝大家觀看我的Blog,在這裏已寫了十二篇,若果你仍有興趣看下去,實在非常難得,我所講所做的,不是大部份人(包括我的家人和朋友)可以接受,可以接受的人,又未必覺得我的方法可行…(待續)

Monday 16 January 2006

財技滙演.....12

《電訊仍Fall》股價大跌,不單令小股民損失,很多股票基金,保險基金及退休基亦同樣蒙受損失 (很多基金經理都隨波逐流,包括我們的強積金經理!),在損失金錢之餘,我們應認識到《電訊仍Fall》的出現及下跌,不是科網爆破那麼簡單,此實在是一塲大Show,財技大滙演,值得大家深思學習。
整件事件中,主要有三個得益者:
第一個是英國《大東電報》,它一心想把《香港電訊》出售,藉著金融風暴後,香港出現「恐坡症」,找來新加坡做「媒」托價,結果順利出售《香港電訊》,得到大筆現金及15%新公司股票,隨後在巿塲沽清,光榮撒退。(除了英國人外,又有誰更了解中國人及新加坡人呢?)
第二個得益者是李嘉誠父子,李超人藉此向世人來一個財技表現,把科幻變成資產,李氏父子先炒高一隻空殼股票,再由中銀集團出面貸款120億美元,以新公司股票加現金合併《香港電訊》,再以《香港電訊》的錢還給銀行,不足的部份就以日後收入,慢慢償還。最終《盈科》會把所有債務還清,而李氏父子就把香港最大的電訊公司據為己有,電訊王國的夢想就在眼前。叧方面,完成收購後,李嘉誠兩個兒子的發展方向,亦確定下來,老人家老懷安慰。
李嘉誠綽號超人,有超乎常人的能耐。可以充份利用投資氣氛,巿塲情緒,藉著超人神話再加上科網神話,結果令大批股民神咗(神經病了)。很多原本是《香港電訊》的股東及小股民都對小超人投以信任一票,加上《電仍》一跌再跌,吸引更多股民博反彈,結果慘!!
第三個得益者就是一批「一流分析員」,他們注意到一隻股數多,流通量大的重磅藍籌股,此實為沽空專家的至愛,因不必擔心補貨問題,加上以下的因素,《電仍》非跌不可:
1.      《電仍》其中一個大股東英國《大東》,早有離心,對《電仍》的價值亦心中有數,所以出售手中股票,只會是時間問題;叧一大股東『李疾駛』增持機會亦不大,他身邊的謀士如『怨添煩』等已紛紛沽售自己的《電仍》股份。
2.      反觀《電仍》本身有龐大的小股民基楚,有一些是《香港電訊》的舊股東,有些是博反彈或相信李氏父子有點石成金能力的小股民,可惜最初的幾年,電盈的業績都是「見光死」,無息派,習慣收取股息的舊股東,就算不沽貨離塲也不會加大投資。
3.      《電仍》除了有前篇所講「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難題導致股價大跌外,9911月特區政府推出的《盈富基金》也助長了《電仍》的下跌。《盈富基金》內的股票組合與恆生指數的組合比例一致,恆生指數的制定是依據成份股的巿值計算,巿值越大,佔恆生指數的比例越高,當股價大幅下跌,巿值減少,在恆指的比例就會縮少,由於《盈富基金》要追綜恆生指數,《盈富基金》就要隨著《電仍》下跌,巿值減少而不斷減持《電仍》,做成惡性循環。
一流的分析員是不用天天對著「大利是」機拚命,只需要找出有投資價值的東西,或是没有投資價值的東西,避開陷井或進而善用機會。
在技術上來講,長揸一隻股票三年與長期沽空一隻股票三年是没有分別,用孖展放大買入股票的倍數與放大沽空的倍數亦没有兩樣,用獲利部份加大投資的方法亦同樣適用,可能是用一百萬元的本金,沽空電仍三年(不須要在最高位,在2000年中8090元位置也非常好),不斷利用獲利部份(每十元或二十元的跌幅)加大投資,直至《電仍》轉虧為盈或有能力派發股息,才施施然平倉離塲,利潤已是數十倍。





備註:《電訊盈科》股份曾五股合一股,文中所用的股價已經調整

電訊仍Fall......11

《電訊盈科》又名《電訊仍Fall》是很多股民恨之入骨的股票,原因是其走勢跟其名(Fall)相同,長跌長有(得跌),由出世的第一年就開始跌,跌足三年有餘:

2000年初以高位$142.5計算至年底$25.25,跌幅超越80%
2001年再跌,跌幅超過50%
2002年繼續跌,幅度超越30%
2005底,累積跌幅超越95%

以科網股或電訊股而論,如此跌幅不足為奇,但以一隻公用股、大藍籌來看,《電訊仍Fall》竟然錄得如此巨大的跌幅,實在令港人難以致信:

 2000 年2001 年2003 年2005 年 
 最 高 位911 事 件沙 士05 年 底累 績 跌 幅
電 訊 仍 Fall 142.58.054.354.77596.65%
和 記 黃 埔14750.2541.173.8549.76%
中 國 聯 通227.153.86.371.36%
中 國 移 通8018.1514.5536.754.13%


以上四隻都是藍籌股,電訊類股份,同樣受到科網泡沫的影響,亦同在2000年創出股價新高(註一),但觀其走勢及累積跌幅,《電訊仍Fall》可謂「一枝獨秀」

要了解《電仍》大跌原因,應先從電仍的「出身」說起:

《電訊仍Fall》前身《香港電訊》的大股東是英國《大東電報》,97年以前英國《大東電報》曾極希望發展中國巿塲,但由於當時中英關係極差,電訊業又是內地極力培育的基建行業,因此《大東》碰壁而回。此時《大東》開始擔心它在香港的最大投資 ----《香港電訊》的前途:

1.      面對電訊巿塲開放,競爭者出現,必須投入大量金錢,更換及添置新設備
2.      97年後,特區政府的政策,或會偏向華資,不利英商

基於上述憂慮,《大東》想撤出香港,因此要求《香港電訊》減少資本支出及開始裁員減薪,以最簡單、最快及短線的方法,把《香港電訊》的盈利提升,預備出售《香港電訊》,但由於叫價太高及巿值太大,因而無人問津,事情一直拖延,97/98年後,《大東》見到香港步入經濟衰退及電訊巿塲日益開放,決心把一直拖延的事情解決。第一個被《大東》鎖定的準買家為香港首富李X誠,李嘉X除了有錢外,還一心想成為電訊大亨,他在英國投資的《橙》已嚐到甜頭。
為了得到一個好價錢及早日脫手,《大東》就聯絡了新加坡,接著就是一個「新加坡電訊收購香港電訊」的消息。這個消息,觸動了香港社會及中南海的神經,97後國際社會有以下問題:
1. 一國兩制是否可以落實?
2. 香港是否可以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3. 香港在亞太區的地位會否被新加坡所取代?

經歷金融風暴後,港人信心大失,希望香港富豪能出手買入《香港電訊》,免資產外流,目光因而轉向首富李嘉誠。

李嘉誠亦為了此事,早作了一連串的準備:
1.      李嘉誠的二子『李疾駛』先買入一間空殼公司《得信佳》,再改名《盈科數碼動力》
2.      借助科網股熱潮,再加小超人效應,不斷把股價炒高
3.      99年時以發展「數碼港」為名,先從特衰政府得到一幅近百億的土地
4.      2000年《盈動》得中資銀行借貸的情況下,以一個「半推半就」的姿態出手
最後小超人提出以《盈動》合併《香港電訊》成為一間新公司 ---《電訊盈科》,
《香港電訊》的股東將得到新公司股票及現金,《大東》最終以高價把《香港電訊》出售,得到大筆現金及約15%的新公司股份。

《電仍》大跌的原因主要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與小超人『李疾駛』含著金鎖匙出世不同,《電仍》一出世就要代父還債 (償還合併《香港電訊》時的借貸),再加上遇到「一世唔收」的黃維基(註二),可以預知不會有快樂的童年(出生後的頭幾年):總括而言,《電仍》大跌是有以下的原因:

l          科網泡沫炒高了《盈動》的股份,脫離本身價值
l          《香港電訊》早期投資不足,由於大東有心賣盤,自然不願投資
l          政府決心開放電訊巿塲,打破《電仍》的壟斷地位,
l          電訊科技發展很快,把入塲的門檻大幅降底,競爭者不斷湧現
l          因此產品不能提價,巿塲份額又不斷被侵蝕
l          債務纒身,應付大額利息支出外,發展數碼港,又需要大筆資金
l          無能力派發股息,或回購股份,自然股價下跌

經歷了一輪大跌後,《電仍》股價開始穏定下來,主要原因是財務改善:債務不斷減少,公司亦出現盈利及派發股息,現時又是否一個入貨良機呢?答案是:言之尚早,就現時財務情況而言,不足以吸引保守的投資者,就前景而言,我對電訊業信心不大,政府的電訊政策以及電訊科技的發展或改變,都足以改變巿塲經營者的競爭能力。

雖然《電訊仍Fall》股價大跌,但不是所有股東或投資者受損失…(待續)



註一:《中國聯通》在2000年6月上巿,受科網熱的影響較小。
註二:王維基是城巿電訊的老闆,他提供的服務大多針對《電訊仍Fall》,如長途電話、固網電話及上網服務,《城巿電訊》曾以「一世不收費」提供免費上網服務,爭取生意,可見電訊業的競爭激烈。


備註:《電訊盈科》股份曾五股合一股,文中所用的股價已經調整

Thursday 12 January 2006

中電控股......10

香港的電訊巿塲已全面開放,開放電力巿塲又有何難?!
假若兩電失去了利潤保證,會否步《電訊仍Fall》後塵,股價狂跌呢?
最近才從高官口中知道,香港電力巿塲一直開放,只是兩電有一個比専營權更好十萬倍的利潤保證。這個利潤保證將會08年到期。
我相信兩電失去利潤保證的機會極微,因政府已發出電力巿塲第二階段咨詢文件,文件中並無改變現行遊戲規則的意途,只希望把兩電的保證利潤降低,此乃門面功夫,相信最後以微降保證利潤收塲。
《中電》亦表示投資電力行業,需要高度資本密集及回本期長,因而需要一定的利潤保證去平衡風險,此乃公關說話,掩蓋中電的深厚利潤。(賺硬的生意,邊度揾到)
假若兩電真的失去利潤保證,又會否出現第二隻《電訊仍Fall》?
《中電》所擁有的電廠及電網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利潤與投入資本掛勾,使《中電》勇於投資,保持競爭力,而《電仍》前身《香港電訊》的資本投入並不足保持競爭力 (日後我將寫一篇《電訊仍Fall》解釋)。《中電》除了在本港,亦有在其他地方如印度、台灣、澳洲及中國內地投資電廠,已有搶地盤,爭生意的經驗,而《電仍》相比即幼嫩得多。
《中電》的管理層非常出色,經常獲獎﹝見中電網頁﹞,在八、九十年代已大力推行自動化及外判工序,所以架構精簡,效率高及没有冗員問題。反觀《電仍》前身《香港電訊》的大股東《英國大東電報》,早有撤出香港的心態,因而無心管理,除了資本投入不足外,內部冗員充斥,架構官僚。
假若有新公司利用國內優勢(若有的話),《中電》亦可提供內地電源,現時《中電》在內地有不少電廠,包括核電、水力及煤電廠等。此點與《電仍》大大不同。
《中電》現時的用戶比《港燈》多,電費比港燈平宜,直覺上《港燈》搶錢,又或是《港燈》經營不善,這可能是原因,但也可能是經濟規模的原因 (Economies of scale),如果是經濟規模的原因,巿塲上實不能容下第三者。
電力巿塲應用的科技水平比電訊業低很多,因科技革新而大幅降低行業的入塲門檻的機會相當低,此乃《中電》比《電仍》優勝之處。
電力行業仍是高度資本密集,除了興建大型電廠及電網的一次性巨大支出外,還有採購燃料的成本都會因經濟規模而受恵,反觀電訊業由以前的資金密集,已過渡到科技密集,《電仍》的重要基建設施折舊速度越來越快。
最重要是政府對於電力巿塲,並不鼓勵其他的競爭者出現:
電廠的選址非常重要,除了必須近海,方便水路運輸煤、油外,還要遠離民居,因為電廠是佔地大,非常污染及有危險的行業。香港找地建房已難,找地建電廠更難,此點又與電訊業大大不同。若從內地買電,又可能出現東江水情況,失去對電價及用電量的主導權,以及資金外流,為了方便控制,港府會保留在港電廠。(東江水問題已令特衰政府頭痛)
總括而言,《中電》無懼巿塲開放,絶不會成為第二隻《電訊仍Fall》。假若真的開放巿塲,第一個受害的將是《香港電燈》,它實在不是「二號仔」的對手。



備註:此文實在是﹝外行人講行內語﹞,若有錯誤之處,請各方友好留言指正。

Saturday 7 January 2006

﹝駁電﹞還是﹝博懞﹞?......9

「二五仔靠得住」,我對二號《中電控股》及五號《滙豐控股》(註一),素來都很有信心,但最近出現一則《中港電力》準備輸電到特區的新聞,惹人關注:

1. 電力巿塲會否由財閥割據的局面,變成全面開放呢?
2. 中電(02)及港燈(06)會否步《電訊仍Fall》後塵,面對嚴峻挑戰呢?
3. 新競爭者是否有足能力挑戰兩電呢?會否﹝駁電﹞變﹝博懞﹞呢?

此新聞實在是疑點重重:
1.      新公司《中港電力》並無向特區政府申請向港輸電,就向外公佈。現時中港大型基建,須通過中港聯絡小組商議(註二),中港電力似乎不單不尊重特區政府,同時也不尊重中國政府。
2.      在利潤保障制度下,利潤是與投入資本掛勾,若售電收入低於估計,投資者就會提高電費。因此有再多的新競爭者,也不會出現減電費的情況。
3.      對於競爭者的電費,如何釐定?實在是一個大問題,若與中電相同,新公司一定没有競爭力,若低於中電,就出現三種電費,引起社會爭論,要求開放電網,消費者自由選擇,接著會是一連串令政府頭痛的問題。
4.      特區政府對於新公司於每年,或甚每月的輸電量,都須要仔細硏究,又或是如何與兩電配合的工作,都不是一年半載可以磋商解決的。
5.      國內出口任何貨物須要國家批淮,長期出口民生必須的電力到特區,更加須要得到國務院級審批,以《中港電力》的背境,要得一紙批文難度不大,但新公司不單挑戰兩電,更挑戰香港兩大財閥,不要忘記其中一位李X誠在國內也有很大影響力。
6.      新公司李小琳主席表示,今年5月廣東省電力供需會達至平衡,07年會出現剩餘電力,我想國家批淮出口電力的大前提,必定在電力充足下才放行,過去數年,國內缺油、缺水、缺電的情況嚴重,GDP又以約10%速度增長,日後油、電需求更大,雖然過去數年大建電廠,推行電力及電網改革,還有西電東輸的項目不斷在進行,但到底電力的供求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李小琳的估計是否準確呢?因過去曾有嚴重缺電情況,無論如何,胡溫政府都不會貿然批淮電力出口。
香港的電訊巿塲已於十數年間全面開放,電力巿埸亦應該引入競爭,可惜特區政府似乎没有這樣的準備,而唯一挑戰者《中港電力》,又行事草率,似乎是﹝博懞﹞多過﹝駁電﹞,給人信心不大。 能源事業是重要行業,但隨著全球化及中港的經濟融合,將面對更多挑戰,有心硏究電力巿塲變化的投資者都應留心下列各項資料:
1.      外國開放電網、電力巿塲的經驗
2.      全球電費的價格及釐定
3.      國內電費的價格及釐定

我自己並没有相關資料,但非常有興趣,希望各方好友可以提供一點資料。

對於二號仔《中電控股》,我始終相信它成為第二隻《電訊仍Fall》的機會很微...(待續)



(註一) 我持有兩隻股票,滙豐及思捷,雖然現時没有中電,但它仍是一隻我非常喜歡的股票

(註二) 正確名稱,不記得清楚 (唔查啦,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