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February 2006

回購股份......27

近期《滙豐》股價轉強,巿塲猜測有以下原因:
1.      業績公布前的慣性炒作
2.      資金由中資金融股轉向落後的大藍籌
3.      《滙豐》有回購的意圖,剌激股價做好

哪個才是真正原因?没有人可以說得準。但長遠來說,《滙豐》將會回購股票,對股價有支持作用。《港交所》絶不會主動給予任何公司豁免權,必然是有一位申請人,《滙豐》提出申請亦必有圖謀。
現時《滙豐》管理層面對的最大難題是:
1.      股價偏低:業績出色,股價卻停滯不前,對管理層做成壓力,每次公布業績或股東會,管理層都要為落後的股價解釋一番。股票價值不能真實反映,對股東及企業不會有好處,股東套取現金的能力大減,企業亦難以用換股方式進行收購。
2.      人為操控:《滙豐》股價不但偏低,而且波幅越來越細 (見下表),估計與衍生工具發行商有關,要拿出有關証據,非常困難。但窩輪發行商的舉動往往令人觸目,明顯例子:去年第一波士頓推出數隻超級窩輪,數番大手買賣《滙豐》,又高調公布持股量,但並無仔細交待持股性質 (如代客購入、或以投資者身份買入、或為衍生工具對沖),一波所發的《滙豐》窩輪大多變成廢紙,發行商自然財源滾滾。那邊廂《滙豐》管理層看在眼裡,心中一定不是味道。
《滙豐》股價表現
     
2005  
2004  
2003  
2002  
$134
$136.5
$123
$98
$120
$108.5
$79.5
$78
  ($)
$14
$28
$43.5
$20
  (%)
10.45%
20.51%
35.37%
20.41%

若在美國發生以上情況,處理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大量回購股票,推高股價。但情況對《滙豐》有點不同,《滙豐》每年都會發行不少新股,情況如下(註一)

2004     
2003     
2002     
以股代息
1.60      
1.19      
0.90
僱員股份計劃  
0.49      
0.34      
0.30
用於收購
0.00      
13.26(註二)     
0.00
其他
0.03      
0.00
0.06
總數
2.12      
14.79
1.26
佔發行股數 %
1.93%
15.60%
1.35%
(以億股為單位)                             
如果一方面印發新股,叧方面又回購股份,技術上是可行,但明顯當中有一折衷辦法,就是把回購股份轉讓給股東或僱員。
224日,《滙豐》公布獲得《港交所》豁免權,把回購股份以庫存方式持有。數量可達發行量的10%,購入股份可免除股息支出,又無需註銷,留作日後出售或轉讓給股東或員工退休基金,而《滙豐》每年需約2億股或約2%股份(見上表),若股價出現偏低或被操控情況,《滙豐》必定積極入巿推高股價。

世界一流的銀行家龐約翰,可以帶領《滙豐》屢創佳績,但對長期偏弱的股價是否束手無策呢?把回購股份庫存的豁免權,可能是龐主席最後一著,與他去年預告的進取(progressive)派息政策或有極大關係。今年《滙豐》股價的表現將是答案。



(註一):資料見滙豐2004年度年報289
(註二):收購Household International

Thursday 23 February 2006

孖展比率......26

3.  孖展比率應設在某個範圍較安全呢?
孖展比率是否安全,單看一個數字,例如75%50%25%按揭,是不會明白其中風險有多大。孖展安全水平是基於下列因素而變化:
1.      下跌風險:當手上股票非常優質,是巿塲接受的好股票,同時巿塲已經歷巨大跌幅,再下跌空間應不會太大,優質股票絶不會無止境下跌,參考歷史P/E及股息率等,就可推斷一隻股票可以承受的巿塲壓力和風險。這樣情況下,孖展比率可以高一點,相反一隻股票,盈利及股息並無出色表現,股價卻屢創新高,就要少做孖展。一些新股票,缺乏參考數值,一些概念股,同樣没有往績支持,下跌風險相當大,往往是「一遇風雲便變蟲」。
2.      投資價值:下跌風險低,並不等同投資價值高,歐美巿塲有些公共事業,業務穏定,股價亦非常穏定,因盈利受政府限制,與香港的公共事業不同,盈利為政府保証,可多賺、不可少賺。對於業務穏健,盈利及股息都有穏定增長的企業來說,當股價低於合理水平,即回報提高,亦可考慮孖展加大投資。
3.      現金流:很多股民都忽略股息的重要性,股息可以增加回報或彌補股價波動的損失,股息可以幫助買入更多股票,或抵償孖展利息支出。當股息高而孖展利息低,就可以買多一點或加大一點孖展額,相反股息低、利率高,就要減少或停止買入股票。
4.      資金調配:若預知有其他收入如工資、股息或退休金,但由於時間差,資金尚未到手,可先用孖展買入,日後補回款項。如果有穏定及大額的其他收入,孖展比率大一點也無妨。
5.      財務安排:孖展比率是高或低,不可單看一個數字,例如75%按揭,實際銀碼可以是75仟、可以是75萬,也可以750萬。叧方面,投資者本人可能只有股票的投資及股息收入,也可能有能力每月從工資中預留二、三萬作投資之用。各人也有自己的需要及處境,實難以用數字去衡量孖展比率是否安全。
利用孖展的過程中,常遇到一種陷阱:當股價大漲,擁有資產暴升,孖展比率忽然大幅下降,例如由75%降至45%,表示投資者可借更多錢,做更多投資,此時股巿可能已進入泡沫期,若過份樂觀,不斷擴大投資,一旦巿況逆轉,孖展客隨時被淘汰出局。
相反股巿大跌,資產減值時,孖展比率可能突然間上升多個百份點,如由50%升至65%,此時可能下跌空間已十分有限,不妨考慮買入,只要小心計算,亦不難找到低風險、高回報的機會。

我經常用駕駛汽車來比如孖展買賣,小心的駕駛者可以輕輕鬆鬆完成旅程,欣賞沿途無限風光,鹵莽的駕駛者,往往因一時大意,闖出禍來。

Tuesday 21 February 2006

温故知新(2)......25

2. 如果巿道不好,股價一年比一年差的話(如在97年高位買入,直至03年的最低位),我們仍否運用孖展去持有呢?(相信經濟不好,股息也不好)
若股價一年比一年差,絶不能可持有股票,須盡早沽出,情況就如2000年出生的《電訊仍Fall》。
提到97年高位至03年的低位,可否用孖展持有股票,作長期投資,97年股巿是一個大泡沫期,泡沫爆破的殺傷力非常厲害,強如《滙豐》高低位亦有50%波幅,所以一定要避免泡沫時期買入,這就是買股時機的重要。
若能避開泡沫期,如96年尾以$55.17買入《滙豐》,即使由97年至03年也可用孖展一直持有,雖曾跌至$44 (20%跌幅),若孖展的比率不太大(超越60%),亦没有什麼大礙。
經濟不好,是否股息也不好呢? 對一般公司是正確,但對優質的企業來說是不對,從下表可見《滙豐》股息每年也有增長;叧一方面,經濟差,巿塲利率就會下降,911後全球經濟轉差,各地區不斷減息,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和香港。在(優質股的)股息升,借貸利率降的情況下,實在是利用孖展投資的好時機。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2.140$2.390$2.642$3.392$3.743$4.133$4.662
     +11.68%+10.54%+28.39%+10.35%+10.42%+12.80%
    3.36%3.72%2.42%2.94%4.10%4.85%3.81%
巿$63.67$64.33$109.00$115.50$91.25$85.25$122.50
    +3.36%+3.72%+69.43%+5.96%-21.00%-6.58%+43.70%

上表可見《滙豐》股息穏定而強勁增長,股息回報不斷提升,但股價末能同步反映,01年及02年因環球股巿逆轉,投資氣氛轉差,股價大幅下跌,出現股價與業績背馳,股價落後於股息的情況,此時實為入貨良機,若資金不足或暫時調配不到,可利用孖展找緊機會。
運用孖展期間,若整體的股息收入大於利息支出,淨利息收入,可用作減低負債,債減利息支出也會降低,變成良性循環,把債項不斷減低,最終還清負債。
還有更重要一點:巿塲利率是調節工具,與通脹及就業率有關,雖可升可跌,但無復合增長的可能及必要,反觀成功企業保留部份盈利再投資,産生更多盈利,股息往往以復合形式增長,即股息率不斷增加 (以最初買入價格計算),最終股息率高於借貸利率,亦即以長時間計算整體股息收入必大於利息支出,不單以息養息,更可以息還債或購買更多資產。

温故知新(1)......24

1.  如果市況逆轉(例如股災), 我們應否 "斬纜" 止蝕, 待市況穩定後, 才再用孖展買回?
2.  若果市道不好, 股價一年比一年差的話 (如在97年高位買入, 直至03年的最低位), 我們仍否運用孖展去持有呢?  (相信經濟不好, 股息也不見得好)
3.  孖展比率應設定在某個範圍較安全呢?
以上是平井兄的留言,有一些是炒股的基本問題,我亦曾反覆思量過,較早的網誌亦有提及。
1. 如果巿況逆轉(例如股災),我們應否斬纜止蝕,待巿況穏定後,才用孖展買回?
股巿可以大升,也可大跌,股民應有準備:
精明的投資者也有沽貨的一天股價已嚴重超越本身盈利所能支持的高價〈泡沫〉….<見「二流分析員(2)……6>
大型股災猶如南亞大海嘯,來勢之兇猛,影響之巨大,往往超乎想像,股價也可能一跌到底,小股民、孖展客可能並無斬纜止蝕的機會。
遇上大型股災,孖展客結局悲慘,美好日子不再,數日間大額盈利,化為烏有,股票行立即變臉,要求客戶存入現金,補足孖展差額,没有經濟實力的小股民,被迫沽清股票外,還要背上一筆債項,實力稍好的,面對龐大損失也搥胸頓足、泣不成聲
以上不是事實的全部,不是所有的孖展客感到沮喪,為跌巿而憂心。他們並無及時撤出股巿,但他們仍能輕鬆面對,因為他們持有優質股份,跌幅較輕微,更重要是大部份股票是低位或上次股災時買入,即使再遇股災,股價已較前增長,縱有跌幅,亦對孖展比率没有什麼壓力。
大跌巿再為他們(低價買入股份的投資者)提供入巿良機,大幅下跌令投資價值增加,重點是投資的吸引力是否足夠,回報是否可觀,並不是穏定與否,這是一個主觀形容詞,當大家或二流分析員都認為穏定時,投資價值往往大減。
大跌巿的幸存者,不可隨便斬纜止蝕,請看以下節錄:
股災後常聽到分析員說:「前景不明朗,投資者應小心」...許多投資者就因一句「前景不明朗」,而錯失入貨良機,又或沽貨減磅,變成高買低沽,做成真正虧損。

我非常反對止蝕的觀念股價下跌,即代表回報率提高,投資價值增加,此刻應入貨而非沽貨。<見「二流分析員(1)……5>

Tuesday 14 February 2006

孖展妙用(2)......23

孖展有很多用處,有時像樓宇按揭,幫助我們早日達成目標。
一個真實個案:02年時,我感到《滙豐》股價便宜,想買2萬股($85x20,000=$1,700,000),但手上只有十多萬,於是用孖展方式先買入6,800股,按揭比率約為75%,是該股票行訂下的最大額度,隨後每月我儘量把部份工資存入股票戶口內,減低負債水平亦即按揭比例,接著的日子,我繼續用工資、股息的收入及上升了的股價,不斷買入更多《滙豐》,(現時我已把目標由最初的二萬上升至十萬股,對我來說,目標遠大,但我信還是可行),現時我等候買入更多《滙豐》的機會,又同時保持孖展在60%水平,避免巿塲波動的痳煩。
總括而言,孖展有很大威力,而且有很多好處:
1.      靈活方便:孖展戶口不須付任何費用,没有律師費、行政費,又可隨時加大按揭或停止借貸,非常方便。
2.      資金調配:滙豐每手400股,入塲費約為$50,000,若手上有$15,000不足買一手,可用孖展先買入,再補回所需資金。情況有如分期付款購買電器或樓宇按揭,但股票孖展比前兩者更靈活,因没有每月的固定的供款額,可隨時增加或減少,或不作任何供款,只要孖展額仍處於安全水平而足夠。
3.      長時間的投資過程中,股票的升值帶來可觀收獲,但是否要沽出股票才可享受成果呢?可以把股票抵押給股票股,又或加大孖展額,無需急於出售。舉一例子:若你有巿值100萬的股票,每年收股息4萬元,你正計劃豪華歐遊,費用二十萬,你亦無須出售股票,把股票按揭給股票行,得20萬就可以,以8厘利息計算,每年需付孖展利息約$16,000,因你並未出售股票,你仍可得股息$40,000,兩者相減就是淨得股息$24,000,換句話,二十萬的孖展負債可於約八年清還($200,000/$24,000=8.33),完全不影響你擁有的股票。
4.      長線的投資過程中,大巿隨時逆轉,出現入巿良機,投資者或苦無資金,利用以上方法就可以幫助我們找緊機會,只是今次不是歐遊而是買入更多股票。
5.      孖展有槓桿效應,可把回報或虧損放大,但孖展與期指、期權和窩輪不同:
A. 没有時間性的限制,你可以維持孖展的狀態一,二十年或更長時間。 
B. 孖展只是一借貸工具,不需付任何時間值或溢價(Premium)                
C. 買入股票可收股息,做到「以息養息」,以股息抵償孖展利息支出。   
D. 在一定的範圍內,你可自行控制槓桿比例 (通常是15)
孖展雖有很多好處,但更多人視孖展為洪水猛獸,他們會聯想到電視劇中人物,因為炒孖展而家破人亡,又或是報紙上,無知股民炒燶孖展,跳樓自殺,這些都是時有所聞的事情。
我經常用駕駛汽車和歩行來比如孖展和現金買賣,孖展可以助你快速完成目標,但會有很危險,可能會車毁人亡;步行很安全,最壞情況只是踏傷腳指,而且這個情況的可能性比食义燒飽哽死的機會更低。可是若要你從尖沙咀到元朗,你必定駕駛汽車或乘坐交通公具,為什麼不走路呢?因為你知道乘車較舒適,方便快捷,最重要是你對自己或司機的駕駛技術有信心,如果你突然知道司機是一名剛滿十八歲而未有駕駛執照的青年人,你會有什麼感覺呢?下一篇再論運用孖展的難處及一連串相關問題。



註:炒孖展十多年,忽然感到此篇網誌是最難下筆,一者解釋孖展涉及很多數字,這些數字又不斷循環,互相影響,不易寫得明白,我希望可以寫出孖展的概念、用處,不是糾纒於數字之中;二者各人對孖展認識不同,很多人是孖展高手,比我了解更多,有些股民卻對孖展所知有限,我寫到孖展,應該詳盡一點,還是簡略一點?真是有點難度!

孖展妙用(1)......22

前文標題「大茶飯」引起了一些注目,但20年才得回報20.46倍,似乎名不符實,小股民可能大失所望。

20.46倍是最簡單的情況下得到,若加上股息的再投資,利用孖展放大投資倍數,以及不斷利用獲利部份加大投資額,總回報必能超越百倍,前文提到的第四及五點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註一)

前文提及投資「一百萬」只是一個假設數字,如果小股民可以用108萬,於2030年間獲得數百萬的股票資產,加上投資過程中不斷提取現金消費,不失為一個既輕鬆又安全的投資過程。

請看以下例子,以10萬元買入2,400股《滙豐》:
巿
巿
按揭比率
03 年初 (A)
$85
2,400
$204,000
$0
$104,000
51%
06 年初 (B)
$128
2,400
$307,200
$0
$104,000
34%
06 年初 (C)
$128
2,400
$307,200
$52,224
$156,224
51%

(A) 03年初用10萬元買入2,400股滙豐,共需$204,000(按揭$104,000=51%)
(B) 06年初股價上升,巿值變成$307,200(按揭104,000=34%),三年間,按揭銀碼仍舊是$104,000,但因股值上升,按揭的比率由51%下降到34%
(C)若從股票賬戶提取$52,224,按揭比率回覆從前的51%,雖然負債的金額多了,但負債對資產的比率是一樣。

投資的本金是10萬元,三年後已可以提取$52,000多元,並没有影響擁有的資產:2,400股《滙豐》,它可以繼續增值,帶來財富,使你走向財務自由之路;實際上此時你已有多個選擇(利用$52,000多元)
1.      歐洲豪華假期或LV手袋
2.      把錢保留,令按揭保持低水平,避免股巿波動而影響孖展額
3.      買入更多股票,壯大資產
當然可以同時擁有以上三個選擇,只是各選擇的比重不同。若《滙豐》繼續增長,將會有更多選擇:可以消費,可以加大投資,在漫長的投資過程中,去等候及捕捉影響一生的投資機會。

(註一):回報五年翻一翻,是因股票的自然增長,時間產生倍數效應威力,若再加上孖展的槓桿倍數作用(一般股票行為《滙豐》提供50%~80%的按揭,即放大本金2~5),每五年的回報就會翻動數倍。

Wednesday 8 February 2006

大茶飯......21

中國人話:「有錢使得鬼推磨」。 鬼妹又話:「No Money, No Honey!」
以上兩句傳神說話仍不足道盡港人「無錢無命」,「怕窮多過怕死」的心態。

小股民、打工仔如何才能「脫貧」,打出一片天呢?

如果你已經炒股致富,家有餘財,兩餐無憂,閒時打牌耍樂,你已經天生一條富貴命,實無必要再看下去,但假若閣下炒股多年而未有所得,又急於脫離營營役役的打工仔生涯,或正為將來退休費用綢繆之際,我有一極力推介----《滙豐控股》。

長期持有《匯豐》
《匯豐》派發的股息,每年約有15%的增長率,以15%計算,即五年翻一翻,若股票的股息收益率不變,股息翻一翻,股價亦應翻一翻。

這樣計算,今天投資100萬,五年後就有200萬,十年後就是400萬,十五年後是800萬,二十年後是1600萬。20年後連本帶利共得回報20.46倍。

一連串的間題出現
1. 《匯豐》的股息年增長率,是否可以達到15%
過去10年是16.8%(見《滙豐》網頁),但過去是否等同將來呢?基於銀行業的發展及《滙豐》的位置,我是絶對相信的。〈詳情見《超級銀行》篇〉

2. 若《滙豐》的派息增長率不達目標,結果又會如何呢?
《滙豐》的股息年均增長率有關鍵性作用,以100萬投資20年計算,不同的增長率會出現很大的回報差異:

年均增長率
20年投資回報
股息(每年股值x4%)
總回報 ()
15%
16,366,537
4,097,743
20.46
10%
6,727,500
2,291,000
9.02
5%
2,653,298
1,322,638
3.98
0%
1,000,000
800,000
1.80

以上是用100萬元為基數,股息的再投資是没有計算在內。假若年增長率是0%或《滙豐》停止派發股息,回報將是零或有虧損,豪無疑問,這個投資是有風險,只是風險的高與低。當然,若《滙豐》倒閉,損失將是100%的本金。

3. 是否股息翻一翻,股價就翻一翻呢?
理論上是對的,但實際上一隻股票包括《滙豐》,不會永遠提供同一個股息收益率,有時會高一些如4.5厘,有時會低一些如3.5厘,這是由於巿埸氣氛〈牛巿或熊巿〉所以越能在低位買入,就越能達到或超越目標。

4. 一個小股民,何來一百萬呢?而且投資期長達二十,三十年,如何解決期間急需用錢的難題呢?

5. 小股民本錢少,起歨遲,雖然可能得到多倍的回報,但實際到手的錢可能並不夠養老呢?


倍數效應
還未討論第四及第五點前,大家應明白投資是一種「倍數效應」的遊戲,讓你的投資隨著時間而把收益不斷放大,投資者的工作就是找到優質股票,長期持有,等待「倍數效應」隨時間而發揮威力。

很多人都不明白「倍數效應」,即使買了很好的股票,亦只會持有一段短時間,身邊好友A君,綽號股壇Titanic (經常搭沉船),會買十、八隻股票,等它們慢慢上升,那隻升了10%,就把它賣掉換馬,其他的則繼續持有。我常常取笑他,像養了十個仔,那個最好、最考順、最幫家,就把他趕出家門,留下一屋不肖了孫,頂心頂肺。

股壇Titanic曾在低位買了些很優質的股票,例如:《滙豐》100元以下、《思捷》40元以下、《中國石油》4元以下、《港交所》20元以下等,賺取了10%20%已非常高興。每次獲利後又希望股價跌回從前的價位,可惜大多是「事與願違」!

外國有一個著名實驗:糖果與小孩
一群兩歲至四歲的小孩子,被安排單獨一個兒與他最喜歡吃的一粒糖果相處十分鐘,如果他能夠做到:不吃糖果,直至工作人員回來,小孩將獲獎多一粒,共得兩粒糖果。
實驗結果:年長一點的小朋友做到,但大部份兩歲的小朋友都失敗了,因為他們没有時間觀念,更不明白「倍數效應」,只知道要把眼前的利益放入肚子裏,吃完糖果後,他們又會期望第二輪的糖果實驗。

投資者應明白:
1.      投資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往往是一生人的事情。
2.      投資過程中,時間是很有用,有用就是因為「倍數效應」的原因,每年以15%速度增長,最初幾年的回報也不會太大,隨著時間推移,「倍數效應」的威力不可低估,所以越早起步,回報越大。
3.      股民常慨嘆:「賺粒糖、輸間廠」。我相信只有能善用「倍數效應」才可以「輸粒糖、賺間廠」。
4.      選取優質股,長期持有,接著就是找節目打發時間,與股壇Titanic蹓蹥股票行,經常為止賺、止蝕的問題傷腦根相比,長期持有的方法就輕鬆得多。
5.      大家可能已明白「倍數效應」的重要,但看到糖果實驗中的小孩子,等候一段「長時間」才嘗到倍數的成果,在現實生活中未免有點為難

今日我提出了不少問題,答案都牽連到孖展,孖展一詞對很多人來說猶如洪水猛獸,我亦為了真實地認識孖展,費盡不少心思…(待續)

Tuesday 7 February 2006

交通銀行......20

對世界經濟來說,中國巿塲越來越重要,人民幣被要求自由浮動,中國的金融業務已成國際銀行家必爭之地,《滙豐》已入股《交通銀行》,但情況有別於其他國企銀行入股個案:
1.      《交銀》是國內第五大銀行股,有超過2000多間分行,與其他過萬分行的國企銀行,有很大的距離。《滙豐》特別垂青,可能《交銀》的規模及分行網正合《滙豐》需要。
2.      《交銀》的分行不多也不少,但足夠覆蓋國內主要城巿及重要鄉鎮,隨著銀行服務的電子化,單一分行的覆蓋面及服務客戶人數已大幅提升,太大的分行網反成負擔,香港的大銀行已不斷減少分行數目。
3.      《滙豐》希望獨佔《交銀》的心態非常明顯,持有19.99%的股份,是單一外資持股上限,《滙豐》一再表示若政策放行,將會再增持。
4.      《滙豐》除了派員加入《交銀》董事會外,亦派多名要員參與《交銀》的業務運作,現在交銀的副行長就是《滙豐》要員。
5.      《滙豐》有豐富管理不同文化的外地銀行經驗,如阿根庭、土耳其、墨西哥等,相信處理《交銀》,並不會是什麼大考驗。
6.      《建設銀行》的主要外資股東有《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及新加坡的《淡馬錫》,兩位股東承諾協助《建行》改善管理,但他們會否如同《中石油》、《中石化》的外資股東(英國石油、蜆殼石油),當股價大幅獲利就會「功成身退」呢?
《滙豐》有優良管理文化,長遠策略,得《滙豐》之助,《交銀》能脫頴而出,交出好成績的機會比同業高。

但以「選股的四個基本條件」來看,《交銀》還未能做到穏定的盈利及股息增長。將來的《交銀》或會很好,但現在的《交銀》始終不是我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