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6 June 2006

千日輪......43

策略三:千日輪(註一)

註一:本文煩復沉悶,解說亦非流暢,若非輪民或對窩輪無興趣者,少看為妙。

窩輪內在的時間值,隨著時間而消減,持有日子越長,付出的溢價越大,因此很多人反對買入長時期的窩輪。
 20056月尾,有一隻《滙豐》窩輪3488面世,它的到期日是20089月中,時間非常長,約有39月或超過1000日,因此有人稱之為千日輪。
 我對窩輪3488非常感興趣,經常留意。去年10月《滙豐》股價下跌時買入此輪。資料如下:
日期:2005-10-12
窩輪:3488 / $0.89 (買入價)
行使價:$128
正股:$122.1
溢價:12.12%
距到期日:約35
買入千日輪的原因是:
1.      歷史波幅下限:當時我相信《滙豐》已貼近該年股價波幅的下限(原因暫不作解釋),再下跌空間有限,千日輪的價格很高,不同仙輪,若正股再大跌,輪價的損失很大。
 2.      溢價便宜:很多輪民因付出高昂溢價,即使正股到價也可能因溢價消耗而虧損,所以溢價越低,獲利機會越大。
 買千日輪像要付較高溢價,但這不是真實的,很多輪民錯誤計算溢價,溢價不可單以一個數字視之,必須以相關的時間來衡量,以下表為參考,所包括都是$128為行使價的《滙豐》Call輪,資料來自2006-6-6,收巿後資料(法興網站)
  輪           日         尚餘日數      溢價 (%)      平均溢價*(%) 
34882008-9-188357.10.0085029
91252007-6-293885.20.013402
39982006-7-28521.10.0211538
96872006-7-24481.10.0229116

平均溢價是指溢價除以尚餘日數,即溢價的每日平均消耗值,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數值,等同樓宇的平均呎價,大家都知道一千萬的樓宇比八百萬的樓宇貴,但這是否真實呢?假若兩樓宇是同地區、年份、座向、樓層及呎數,答案自然很明顯。但若兩樓宇的呎數是不同,問題就出現。
 由上表可見,同樣的行使價$128計算,到期日越長,所要付出的平均溢價反而是越小,這是一個奇妙的發現,而且這不是一個偶然情況,相反是一個經常的情況,除了一些末日輪可能不在此範圍外,一般情況也經常如此,這是輪民在「選輪」必須注意的事情。
 3.      估計容易:投資窩輪必須估計正股走勢,這是非常困難,特別是中、短期走勢,因有很多非理性的因素,如恐怖襲擊;但長線而言,股份主要是受本身的管理質素影響(註二),因此要估計三年後的《滙豐》是比估計三日或三個月後的《滙豐》來得容易。
 4.      倍數效應:千日輪有點近似孖展,同樣有放大作用,所用資金少而放大倍數更大。若看好三年後的《滙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選擇:

  
現金買入     1. 股價短期波動,只會做成賬面虧損,對長線投資者並無大影響。
2. 股息收入。(估計約4%收益,三年就是12%)                 
需要資金大,股價若上升,收益亦不及於其他的投資方法。(孖展或窩輪)
孖展買入1. 把利潤放大14倍。
2. 按揭比例可自由控制。
3. 不受時間性限制,可長期保持孖展狀態。
1. 可能損失全部本金及被追補孖展借貸部份。
2. 要為借貸部份支出利息。                                
買入窩輪
(千日輪)
1. 三者中,以窩輪所用資金最少,潛在損失最細,但放大倍數最大。1. 必須於一定時間內,正股價有一定的升幅,才可達到打和點,否則total loss

衡量是否買入千日輪,必須相信窩輪能克服潛在的缺點,以3488的例子,它必須於35個月內,正股升幅大於12.12%(溢價),即正股價由$122.1上升至$136.9,換句話即年復增長率為4%
 由於去年10月,我相信《滙豐》已到達股價波幅下限,及其股價有能力以每年以大於4%的幅度增長,所以買入此輪。
 假設買入千日輪後的第一及第二年,股價能有10%的增長,即股價由$122.1上升至$147.7,窩輪3488的內在價值為$147.7-$128 (行使價) 再除以換股比率(10) = $1.97,即使第三年股價没有任何升幅,收益率亦有2.2倍或120%的利潤。
 若一切順利,千日輪於第三年(最後一年),會成為價內輪。但假若有突發事件如911等,正股可以突然下滑超過20%,這樣所有利潤及老本就會泡湯。因此買入千日輪的時機重要,賣出的時間亦很重要,為避免突然事變,應切忌最後一刻離塲。
 簡單而言,買賣千日輪的計算太多,包括正股的歷史波幅及外在因素亦會隨時突變,因此並不容易。



註二:很多相類同股份,如八十年代末的《新鴻基地產》和《新世界發展》,兩者面對的外在因素是一致的,股價亦非常接近,但十多年後,兩者股價竟相差多倍;叧一例子是《思捷》與《佐丹奴》,94年初,兩者股價相若,發展巿塲及模式亦相若,只是《思捷》所走的檔次略高,但十多年後,兩者股價亦大幅相距十多倍。它們所面對的外在因素完全一致,令業績及股價出現差異的原因必定是其內在因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